小小厕所虽处方寸之间,却牵系着大大民生。在贵州,一场关乎民生尊龙凯时中国官网福祉、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 “厕所革命” 正持续深入推进。从城市街巷到乡村阡陌,从热门景区到交通枢纽,贵州以“小厕所”撬动“大民生”,用实实在在的改变,让民众与游客的“方便事”变得更加方便。
厕所虽小,却是观察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窗口,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微妙支点。在荔波县城,一块块蓝底白字、中英日韩文四语标注着的“共享公厕”标识牌十分醒目。今年以来,荔波县创新推出“厕所共享开放联盟”行动,整合景区周边30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卫生间,并借助电子地图实现“一键导航”,精心构建起“15 分钟如厕圈”服务网络。
“我们售楼部每天都有借用卫生间的游客。”荔波县四季花园售楼部策划部经理覃妙表示,“虽说工作量有所增加,可让游客感受到荔波的热情,这一切都值了。”这种共享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旅游高峰期游客如厕难题,还让企事业单位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前沿阵地。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将厕所整洁度、可达性纳入旅游服务评价体系。数据显示,共享机制推行后,游客如厕平均步行时间从原先的15分钟大幅缩短至8分钟。“厕所虽小,却极大影响着游客体验。”荔波县文旅局负责人强调,“我们力求每个细节都尽显荔波温度。”
在数字化管理方面,荔波把景区周边、主次干道、商业街区等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内部卫生间,并纳入电子导航系统,游客可通过手机“一键寻厕”,让“方便”之事变得更加方便。 未来,荔波还计划在重点景区推广“智慧厕所”,配备人脸识别取纸机、空气质量监测等设备,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让游客的旅途更加便捷、舒适。
今年三月,一场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的“首厕过关”现场培训会在黔西市甘棠镇芦茅村开展,为黔西市农村人居环境的蝶变按下“加速键”。
“化粪池选址要远离水井,与厕屋距离在3-5米最好;管道要埋入地下10厘米;蹲便器距后墙不小于30厘米,距边墙不小于40厘米……”培训现场,黔西市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周武对农村厕所修建的一系列流程进行了解读。
过去,农村厕所普遍存在“脏乱差”的问题,不仅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夏季,蚊蝇滋生,臭气熏天,村民们苦不堪言。
而今,甘棠镇芦茅村的李大伯热情地带着来访亲友参观自家新厕所。“你们看浴室柜淋浴设备样样有,现在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上厕所再也不用受蚊虫叮咬之苦了。”李大伯指着贴有雪白瓷砖的卫生间,满脸自豪。这一变化得益于甘棠镇大力推进的“厕所革命”。
在明确推进“厕所尊龙凯时中国官网革命”以来,甘棠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甘棠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何昭彤介绍:“我们坚持‘一厕一策’原则,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每户村民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条件,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据了解,该镇通过党员干部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民情,为村民提供三格式化粪池或双瓮式厕所等多样化选择,既确保了改造效果,又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厕所改造的同时许多村民们的卫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主动美化庭院,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现今,村里的蚊蝇滋生现象减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改的是厕所,变的是观念,赢的是民心。”甘棠镇党委副书记李福军感慨地说,这场“厕所革命”切实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万潮镇盐井村,村民徐红彪家中不到十个平方米的新厕所不仅配备了现代化卫浴设施,更通过“厕污一体化”处理系统实现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现在粪污在化粪池内经过发酵、腐熟、沉淀后,产生的清液可直接用于浇灌院子外的菜园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既环保又经济。”徐红彪说。
如何在改进农村厕所环境的同时处理好畜禽排污?凯里选择了因地制宜的解决方式。“作为凯里市‘两清两改两治理’工程试点村,我们村推行的‘厕污一体化’模式将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变成清水,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盐井村党支部书记杨秀杰介绍。
近年来,凯里市根据“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灵活选择改厕模式,对畜禽粪污治理引入“同位发酵”“干湿分离”等技术,同步推进圈舍改造。此外,在下司镇瓮港村、万潮镇盐井村等村寨试点推广联户共建化粪池,结合“三格式化粪池+生态湿地”等技术模式,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显著提升了环境治理效能。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环境好了很多,没有臭味了,蚊虫也少了,住起来舒服多了。”舟溪镇曼洞村村民龙福秀说,作为凯里市第一批“两清两改两治理”改造户,她家改造后的养猪圈舍没有污水排放、没有臭气,稻草垫料还可以回收利用作为农家肥,环境卫生相对从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当前,这场以“小厕所”为抓手的环保革命,正在为凯里市的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小小厕所,方寸之间,承载着民生大计。这场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的环境变革,正在重塑贵州乡村的肌理与气质。从旅游景区到广大农村,厕所治理这一关乎民生的行动正不断释放红利,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多彩贵州新画卷正徐徐铺展。